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振, 许昊润, 倪福鹏, 徐海锋, 杨伟东, 李岩
    随着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和民航对经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结构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已从薄壁次承力结构逐步扩展到大厚度、变截面的主承力结构.这些复杂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广泛应用对其制造可靠性验证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层状各向异性以及航空结构外形的复杂性,主承力复合材料结构制造过程中易出现分层、孔隙、纤维褶皱及树脂富集等缺陷,这些微观结构异常将显著劣化构件的宏观力学性能.超声检测技术凭借其高穿透性、高灵敏度和良好的适用性,成为航空复合材料结构缺陷检测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缺陷的类型及特征,重点分析了孔隙、分层、纤维褶皱和树脂富集等缺陷的成因及其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接着,评述了近年来超声检测技术在层合薄板及大厚度复合材料结构中对单一制造缺陷和混合缺陷的检测研究进展.随后,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复合材料结构缺陷诊断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当前航空复合材料结构超声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 邱翔, 王立萍, 陶亦舟, 吕永光, 刘宇陆
    力学季刊. 2024, 45(4): 887-896.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1
    本文系统介绍了可压缩圆柱绕流的研究进展.可压缩圆柱绕流是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等领域众多工程问题的简化模型.研究其流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可压缩流体力学的理论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文根据来流马赫数范围,对可压缩圆柱绕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涉及中低亚声速、跨声速及超声速三个马赫数范围内的研究成果,包含了马赫数效应、激波结构、激波与涡旋的相互作用以及流动控制手段等方面.最后,本文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刘源艺, 龚浩, 陈特, 杨凤鹏
    力学季刊. 2024, 45(4): 911-919.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3
    金属材料往往在轧制方向和横向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行为和疲劳特性.本文针对6061铝合金,通过平行于轧制方向(Rolling Direction, RD)和垂直于轧制方向(Vertical to rolling Direction, VD)进行取样,开展了系列单轴拉伸试验和应力比R分别为0.1、0.3和0.5的裂纹扩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061铝合金材料RD和VD试样拉伸性能无明显差异,但疲劳寿命相差30 %,RD试样裂纹扩展速率高于VD试样.通过扫描电镜断口分析发现,在稳定扩展区域R = 0.1工况下RD试样条纹宽度比VD试样高25 %,在R = 0.5工况下高50 %,在失稳扩展阶段可在断面观察到链状夹杂物,导致裂纹扩展加速.此外,论文利用Abaqus软件采用XFEM分析技术,分别得到两试样裂纹扩展路径和寿命,与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王鸿翔, 吴开军, 宋自根
    力学季刊. 2025, 46(1): 39-5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4
    受生物运动神经系统启发而来的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控制理论方法,可以实现腿足机器人产生多种不同的步态模式,在机器人的仿生运动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运动控制,首先改进了经典的VDP (Van der Pol)振荡器模型,增加了其周期节律信号上升和下降阶段的时间占比函数,进而可以实现机器人腿足摆动相和支撑相的参数调控.其次,采用改进的VDP振荡器作为功能结构单元,利用单元之间的耦合时滞实现对步态模式的调控,构建了单向环形的新型时滞耦合CPG控制器.进一步,我们在SolidWorks中设计了一款六足机器人模型,并通过ADAMS和MATLAB联合仿真实验,实现了六足机器人常见的三足、四足和五足三种步态模式.最后,通过对实物样机的步态测试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时滞耦合CPG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顾洁茹, 余露, 赵莹, 李辰喆
    力学季刊. 2025, 46(1): 51-63.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5
    手性液晶弹性体(Chiral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s, CLCE)因其能够选择性地反射特定波长的光,并具备优异的大变形能力,已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柔性反射显示材料.研究表明,CLCE的光学呈色特性与局部应变密切相关,展现出显著的力-光耦合效应.作为一种软物质材料,CLCE具有黏弹性特征,其在变形过程中的力学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然而,目前对CLCE在单轴和双轴变形条件下光学与黏弹性耦合特性的系统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基于多轴光-力学测试平台,系统地研究了CLCE在单轴及等双轴变形条件下反射光谱的时间依赖特性.通过分析在应力松弛过程及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光谱特性,基于拉伸指数黏弹性本构关系,改进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LCE的光-黏弹性耦合唯象模型.该模型为进一步优化CLCE在智能光学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 汤可可, 张鹏, 张锐正, 王谙斌, 仲政
    力学季刊. 2025, 46(2): 231-251.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2.001
    疲劳寿命预测对金属材料与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模型在此领域展现出强大的预测能力,但其“黑箱”特性限制了模型的可靠性、可信度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可解释机器学习(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AI)为打开ML“黑箱”提供了关键技术.本文旨在系统梳理XAI在金属疲劳寿命预测领域的应用现状,针对当前研究中解释性方法应用多样但缺乏系统分类的问题,提出将现有方法归纳为“后处理解释”和“内置可解释设计”两大类.本文概述了这两类方法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探讨了模型解释方法的局限性及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对后续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 郭子健, 赵莹, 聂国华
    力学季刊. 2025, 46(1): 20-27.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2
    固态锂金属电池进行充放电时,表面粗糙的锂电极和固态电解质界面上产生的应力对锂枝晶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电极与电解质组成的弹性体的力学模型,具体针对二维三角函数波形的粗糙界面,对于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研究了电极与电解质界面的应力.基于二维傅里叶变换,获得了变换域中界面处的应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通过逆变换并结合边界条件和界面连续性条件,最终得到了二维情况下电极和电解质界面应力的解析解.当界面沿一个方向的表面粗糙度波数为零时,该界面应力解可以退化为已有的一维情况的解.通过算例分析了电解质和电极材料参数对界面应力大小的影响.
  • 王昕玥, 李成, 郭丽敏, 陈振宇
    力学季刊. 2025, 46(1): 87-98.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8
    低频振动与噪声大小是评价汽车舒适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汽车板件的低频振动与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局域共振机理的板型二维声子晶体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确定了该声子晶体的带隙范围,分析了声子晶体带隙产生的机理.然后计算了声子晶体板的传输特性曲线,同时对比了振动位移图.结果表明:在62.48~74.16 Hz频率范围该结构出现完全带隙;基体板与圆柱振子在特定频率内存在耦合作用,导致其在该频率范围内形成带隙;在带隙范围内,弹性波在声子晶体板中的传播得到了有效限制;通过改变结构的材料与几何参数可以将带隙频率范围调节到满足更多实际应用需求的低频区间.本文提出的结构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在汽车低频减振降噪等工程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周洪民, 沈兴铿, 刘伟, 戴瑛, 贺鹏飞
    力学季刊. 2024, 45(4): 941-952.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6
    针对航空发动机外部管路系统敷设优化设计问题,以发动机外部典型管路——Z型管路为例,采用灵敏度分析结合优化设计的方法,提高了管路的结构优化设计效率.本文首先以Z型管路的几何尺寸为基本参量,进行了管路固有频率和共振动应力的灵敏度分析.而后基于灵敏度分析结果,筛选基于方差的总灵敏度指标较大的参量作为优化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得到了优化设计结果.最后通过管路振动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该研究通过灵敏度分析删选优化参数,大大降低了后续优化设计的计算量,通过避开共振点、降低共振应力的Z型管管型优化,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为发动机外部管路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杨宇宸, 李秋实, 季敏聪, 邱玲
    力学季刊. 2025, 46(1): 28-38.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3
    层合梁由于其增强刚度和强度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中.然而,分层作为一种不可见损伤常出现于层合梁制造与服役过程中.因此,精确定位层合梁分层对于保障结构完整性至关重要.尽管现有线性界面振动模型可表征为由张开型分层引发的分层区域线性界面力缺失,却无法刻画振声激励下呼吸型分层的张开-闭合接触行为.针对此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界面非线性振声模型,将界面力作为多频谐波激励源分布于分层界面,从而产生边带谐波.在此模型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利用非线性界面力局部化的特征进行分层定位的方法,通过其非线性工作变形构造非线性界面力,并由频域多个相邻边带处界面力构造非线性损伤指标.本研究通过非接触激光扫描量测获取层合梁工作变形,对所提出的分层定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识别层合梁分层损伤,并且精确刻画其位置与尺寸.
  • 张海滨, 卢迪, 王永昌, 高凤溥, 宋学行, 孙楠楠
    力学季刊. 2025, 46(1): 99-107.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9
    鉴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碳排放量高且陆上封存容量有限的现状,CO2海底地质封存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尽管海底地质封存过程中CO2泄漏的风险极低,但准确评估快速泄漏情景下的海水中CO2扩散规律对于确保封存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典型海洋环境数据,采用Volume of Fluid (VOF)模型模拟CO₂气泡动态特性,并用欧拉模型模拟CO2集群在海水中的扩散特征,从而完成流体动力学的综合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海底CO2泄漏量评估方法.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框架,并据此建立反问题求解模型,解析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CO2泄漏时的形态演变与分布范围,反演出导致此泄漏情景的裂缝宽度及泄漏速度等关键参数,进而精确计算出泄漏量.该模型预测精度可达95 %以上,证明其在处理CO₂泄漏反问题上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不仅为海底地质封存CO2快速泄漏评估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方法路径,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郭亮, 曹国鑫
    力学季刊. 2024, 45(4): 931-94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5
    悬空二维材料由于其纳米级的厚度,在制备过程中极易产生拉伸失稳褶皱,然而褶皱对二维材料的压痕响应影响通常被忽略.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二维材料所含褶皱对其弯曲压痕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含褶皱二维材料弯曲压痕响应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在中心集中力作用下,含褶皱二维材料的弯曲挠度和载荷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斜率与褶皱幅值与波长的比值A/λ成正比,当A/λ = 0.01~0.05时,其斜率为无褶皱薄膜结果的1.32~3.21倍,因此,忽略薄膜褶皱的影响,将导致通过弯曲压痕测试获得的二维材料弹性模量明显高估(达3.21倍).二维材料弹性模量被高估的原因为褶皱增强了二维材料的整体抗弯刚度,进而提高了用来拟合弹性模量的压痕载荷位移关系斜率.
  • 朱飞鹏, 李荣杰, 白鹏翔, 康新
    力学季刊. 2024, 45(4): 953-96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7
    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材料是增材制造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虽然目前对PLA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采用应变电测等传统接触式方法,这些方法存在难以适用于复杂环境、操作繁琐等问题.本研究将采用基于双斜方棱镜和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的非接触式光学引伸计对3D打印PLA试样的拉伸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通过PLA试样标准单轴拉伸试验,得到基于光学引伸计方法的应变测量结果,以及弹性模量、泊松比、强度和延伸率等力学性能参数,且与修正后的电测方法相比,弹性模量与泊松比测量误差仅有0.12 %和0.34 %.实验结果表明非接触式光学引伸计在精度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展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材料性能测试的巨大潜力.
  • 杨海军, 马磊, 徐永智, 于聪
    力学季刊. 2025, 46(1): 118-129.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1
    损伤识别是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损伤识别效率和精度,提出了基于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指标和DBO-BP (Dung Beetle Optimization-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两阶段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采用改进的归一化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标进行结构的损伤定位分析,然后以结构的平均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为输入参数,损伤单元刚度折减系数为输出参数,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方法改进后的蜣螂优化算法(Dung Beetle Optimization, DBO)优化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进行结构的损伤定量分析.以混凝土板结构和平面刚架结构作为算例进行损伤识别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损伤位置定位准确,损伤程度计算效率高,并且识别误差减小到了0.4 %,损伤识别效果好.
  • 王振兴, 张能辉
    力学季刊. 2025, 46(1): 64-75.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6
    为满足新的检测需求并实现高灵敏度,微梁生物传感器技术在信号解读模型的发展方面遭遇挑战.我们通过对表面吸附作用下微梁准静态检测信号的3D有限元模拟,揭示了微梁横截面翘曲的非对称分布特征,然而现有考虑剪切变形的理论模型无法描述这种非对称翘曲变形.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将分子完全吸附简化为作用于微梁表面的均匀分布表面应力,通过3D有限元模拟获得翘曲零点分布规律.然后,利用平面弹性理论的半逆解法,在变形后的横截面上确定与非对称翘曲特征相适应的切应力分布和剪力,由此改进了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预测微梁准静态检测信号的新模型.最后,通过比对实验结果和有限元模拟验证解析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改进模型预测与有关微梁实验吻合良好,且在现有吸附-微梁静态实验所选用的几何尺寸范围内(长厚比200~500,长宽比3~7),本文改进模型关于微梁自由端挠度的预测误差(3 %以内)均小于其它理论预测;剪切效应与轴力效应对微梁挠度的贡献为负,且剪切效应对微梁挠度的贡献明显大于轴力效应的贡献.本文模型和结论为微梁生物传感器静态检测信号的解读和有关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周逸俊, 刘永琦, 王建炜, 杜冬, 聂国华
    力学季刊. 2024, 45(4): 897-91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2
    为了获得在给定力学约束下最轻质量的螺旋筋网格圆锥壳结构,本文给出了圆锥壳面上筋条等刚度线的解析形式,并通过参数化有限元建模与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方法结合NSGA-Ⅱ算法获得了最轻质量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基于SVR方法建立的代理模型对于螺旋肋网格壳结构的临界屈曲载荷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应用NSGA-Ⅱ结合参数化有限元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分析结构的最轻质量参数.算例分析表明,采用等刚度设计的优化结构相较于传统短程线设计结构在减重上有了较大提升.
  • 吴继业, 黄坤
    力学季刊. 2025, 46(1): 211-221.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20
    压杆稳定是大学材料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难讲述的部分.在经典材料力学理论中,临界载荷通过讨论屈曲状态下压杆的近似平衡微分方程的非零解条件得到.该方法简单但较抽象,且不便用于复杂工程稳定性问题的具体求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压杆稳定问题的含义及其处理方法,本文从虚功原理和最小势能原理出发,重新梳理了经典压杆稳定问题,并基于这一思路分析了碳纳米管在纵向温度线性梯度下的热屈曲问题,希望为压杆稳定问题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压杆稳定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 陈泰聪, 盛冬发, 虎积元, 李子恒, 俞红全
    力学季刊. 2025, 46(1): 76-86.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07
    通过对304不锈钢丝网/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Stainless Steel Wire Mesh/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SSWM/CFRP)层板的拉伸试验和数值仿真模拟,探究了不同孔径单孔试件和不同圆孔排布双孔试件的剩余强度和失效模式,采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来观察试件的变形和损伤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含孔SSWM/CFRP层板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总体呈现出脆性破坏的特点,其中单孔试件的剩余强度随孔径的增大而减小,双孔试件的有效横截面积受到试件圆孔排布的影响.DIC技术捕获单孔试件局部的最大拉伸和剪切应变值分别出现在圆孔左右和斜对角线位置.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试件的剩余强度和断裂路径,并揭示了试件的主要失效模式为SSWM的延性断裂、0°纤维层的纤维拉伸损伤、90°纤维层的基体拉伸损伤以及层间分层损伤.
  • 王子威, 张奇志, 戈新生
    力学季刊. 2024, 45(4): 970-982.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9
    研究弹性无缘轮沿斜面半被动行走的动力学建模和控制问题.首先基于弹簧负载倒立摆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弹性无缘轮的动力学模型;其次采用反馈线性化的思想设计控制器,通过控制弹性腿的长度,缩小弹性无缘轮行走误差,实现稳定的周期行走;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变腿长的控制策略在外部干扰和自身参数误差的情况下的控制效果,同时在仿真实验中发现,相同的外部扰动作用在单、双支撑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变腿长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实现弹性无缘轮沿斜坡的稳定行走,同时能对来自外界的干扰进行有效抑制,使弹性无缘轮迅速恢复到周期性稳定行走状态,并且在弹性无缘轮自身参数有误差时仍具有相当的鲁棒性.
  • 凌小君, 郑小梅, 夏日, 程钰锋, 许金泉
    力学季刊. 2024, 45(4): 961-969.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8
    传统的蠕变本构关系一般是针对瞬态、稳态和加速蠕变三个阶段中的一个阶段给出的,幂蠕变是最常见的稳态蠕变本构关系.然而对于实际高温合金结构,其一个工作周期内的蠕变过程,往往是瞬态、稳态和加速蠕变三个阶段混合在一起的,并不一定会出现稳态蠕变占支配地位的阶段.因此从应用的角度看,需要一种不受常规蠕变三阶段区分限制的,可以适用于整个工作周期的长程蠕变本构关系.本文对高温合金FGH4095在530 ℃、600 ℃及700 ℃三种温度下进行了蠕变试验,采用分段表征的修正θ-projection法,给出了长程蠕变本构关系的具体形式.该本构模型包含5个状态特性参数,它们是温度及应力水平依存的.为便于实际应用,本文通过几种不同温度、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试验,得到了特性参数与温度、应力的拟合关系式.
  • 张红卫, 屈进峰, 张景楠
    力学季刊. 2025, 46(1): 222-229.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21
    近年来,纳米摩擦学领域高度关注石墨烯及其相关二维材料的摩擦问题,并在理论研究、实验探索和计算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由于纳观尺度摩擦过程极为复杂,相关摩擦机理仍未完全明晰,因此需从原子层次深入探究其摩擦机制、揭示摩擦规律.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悬空的单层石墨烯表面上金刚石探针的滑动摩擦过程进行研究.探究法向载荷对摩擦行为的影响,分析摩擦力与实际接触面积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摩擦力与法向载荷及实际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这与传统块体材料的摩擦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讲,在正载荷区间,摩擦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负载荷区间,摩擦力几乎不受载荷变化的影响.这有助于从原子层面揭示二维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摩擦行为,为纳米器件的设计和纳米摩擦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缪广红, 朱志强, 刘波, 董继蕾, 陈龙, 魏正梅, 吴伟达
    力学季刊. 2025, 46(1): 202-21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9
    为研究环境压力和间隙对T2/Q235爆炸焊接复合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Ansys软件对T2/Q235爆炸焊接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Finite Element Method, SPH-FEM)耦合算法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 ALE)算法,分析不同环境压力和间隙条件下的碰撞速度与碰撞角.结果表明,在相同间隙下,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SPH-FEM算法的碰撞速度在1 atm时达到最大,而ALE算法在0.2 atm时达到最大,更接近试验结果.在相同环境压力下,两种算法均表明6 mm间隙下的碰撞角略大于3 mm和9 mm,而ALE算法在常压下3 mm间隙的碰撞角更接近下限,与试验一致性更佳.此外,将ALE算法下0.2 atm、6 mm间隙的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发现,其碰撞速度与碰撞角更接近理论值.研究结果表明,ALE算法模拟结果与试验和理论计算均吻合得更好,验证了其在T2/Q235爆炸焊接模拟中的有效性.
  • 黄志刚, 王轩, 傅力, 童立红
    力学季刊. 2024, 45(4): 1032-1042.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14
    颗粒材料的接触摩擦系数与加载速率效应对颗粒材料系统的抗剪强度有重大影响.为此,采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颗粒材料在柔性边界条件下的双轴压缩试验,分析了不同加载速率和摩擦系数组合下的颗粒材料宏观力学特性.并基于颗粒材料的“率态剪切强度理论”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加载速率与摩擦系数对颗粒材料系统“旋转滑移比例”和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率态剪切强度理论模型从本质上揭示了颗粒材料体系的宏-细观之间的联系,可以较好地描述颗粒材料系统宏观剪切强度;颗粒材料系统的剪切强度随加载速率增大而提高,但存在临界值,当加载速率低于该临界值时,加载速率效应可以忽略;试样的剪胀性与滑动摩擦系数密切相关,颗粒形状的不规则性可以在保持试样剪胀性一致的同时,显著提升抗剪强度;剪切带内的颗粒旋转滑移比例同时受到加载速率与摩擦系数的影响,且对滑动摩擦系数变化的敏感性较高;“参考速度”与旋转滑移比例变化趋势相反,随加载速率增大、摩擦系数减小而显著增大.通过建立颗粒旋转滑移比例、加载速率与广义摩擦系数的定量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颗粒材料率效应强度提供理论指导.
  • 刘雄伟, 黄欣, 罗攀登, 尹硕辉
    力学季刊. 2024, 45(4): 1068-1075.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17
    探明储层深部三维地应力场是确保水力压裂储层改造成功的关键前提.目前获取储层地应力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现场应力测量,但是现场测量的方法受井点位置和数量的限制,无法完整反映三维地应力场分布.因此,数值模拟被用于解释挖掘现场地应力测试结果,重构地应力场三维空间分布.断层交汇处地应力场变化复杂,断层相互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为此,以顺北断溶体储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层区域不同断层交汇类型的地质力学模型,并利用AiFrac研究了不同断层交汇处三维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断层交汇类型对该储层地应力场有显著影响:远离断层区域水平最大主应力主要受远场构造地应力控制;断层内部力学性质弱化,水平最大主应力明显降低;断层端部地应力集中,导致水平最大主应力明显增加,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对称性偏转;平行断层之间地应力值在靠近中间的部分稍小,在接近区域两端的部分稍大;当交叉断层走向与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越接近平行,断层内部应力减小幅度越大,且断层边界处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剧烈偏转.本文研究成果为优化储层改造井眼轨迹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 王刚, 魏培君, 周小利, 张骏
    力学季刊. 2025, 46(1): 151-161.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4
    本文研究了分数阶黏弹性地基上非贯穿裂纹板的自由振动问题.首先,引入分数阶导数,建立分数阶黏弹性地基模型.接着针对四边简支板研究含贯穿裂纹情形的自由振动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贯穿裂纹推广到非贯穿裂纹.基于能量释放率和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得到两种情况下裂纹引起的附加转角,并进一步导出两种情况下裂纹等效扭转弹簧的柔度系数.最终,根据边界条件得到复固有频率.通过具体算例,讨论了黏弹性地基的分数阶系数、黏性系数以及裂纹位置和裂纹深度等参数对复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影响规律.
  • 李世文, 刘先林, 邵羽, 翁剑, 任中俊, 吕玺琳
    力学季刊. 2025, 46(1): 162-172.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5
    花岗岩内部常含初始裂隙,导致其强度特性受裂纹扩展影响较大.当前的岩石强度理论尚未考虑裂纹扩展,难以有效反映裂隙花岗岩的强度和破坏特性.针对完整和裂隙花岗岩开展了单/三轴压缩试验和巴西劈裂试验,研究了拉伸及压缩条件下的强度与破坏特性,探讨了围压和裂隙倾角(裂隙与横断面夹角)对花岗岩刚度、强度及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一种能反映裂纹扩展的岩石强度计算方法.根据完整花岗岩发生II型裂纹摩擦滑移、裂隙花岗岩发生I-II型复合断裂的特点,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完整和裂隙花岗岩的破坏条件.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初始裂隙会显著降低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和变形刚度,其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割线模量均随裂隙倾角减小而降低,而泊松比则增大.初始裂隙会明显降低花岗岩的抗拉强度,且抗拉强度随裂隙倾角减小而降低.
  • 姜子望, 张会文
    力学季刊. 2025, 46(1): 141-15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3
    针对连续的蠕虫型系统的运动,本文研究了摩擦系数和线密度对该系统运动的影响.首先,以描述蠕虫型系统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和准静态模型为基础,采用方应变波的驱动方式,得出了两者在一个完整周期内的平均速度.然后,通过比较这两个平均速度,发现在较小的摩擦或较大的线密度情况下,动力学模型不能简化为准静态模型.接着,基于平均速度相对误差的准则,本文给出了不能忽略这些参数对系统运动影响的条件.最后,通过一个数值算例,比较分析了由两模型得到的十个周期内的位移时程关系,结果表明了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参数对该系统运动的影响较大.
  • 李华, 李涛
    力学季刊. 2024, 45(4): 920-93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04
    开展起落架运动机构可靠性分析对保障飞机正常起飞降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非精确概率条件下起落架运动机构的可靠性分析效率,发展出一种非精确概率方向抽样法.首先,对所建立的起落架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进行参数化处理,考虑输入变量含区间分布参数的情形,依据工程实际建立极限状态函数,形成可靠性分析模型;其次,将非精确概率随机模拟方法与方向抽样法相结合,推导各分量函数的表达式及估计误差,形成非精确概率方向抽样法,改善当前方法在高度非线性极限状态面情形下计算效率偏低的问题;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采用所发展方法对起落架运动机构重要分量的失效概率变化曲线进行计算分析,为提高非精确概率情形下的可靠性分析效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张育维, 张锴, 郑百林
    力学季刊. 2024, 45(4): 993-1005.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11
    部分实验发现,对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施加一定外部压力可以提高循环性能,但压力是如何影响活性颗粒的断裂机理仍有待探究.对锂电池施加的外力往往会以两种形式传递到电极颗粒上:一种是通过电池密闭空间中的气体和液体的压缩均匀传递到活性颗粒表面;另外一种是通过电池外壳作用在电极材料上,并通过粘结剂传递到活性颗粒上.本文基于有限离散元(Finite-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DEM)建立了有限变形下的扩散诱导断裂模型,分析三元正极多晶颗粒在嵌锂扩散过程中受外加压力作用时的断裂行为.数值结果表明,对于两类外力传递模型,较小的均布压力都无法将颗粒中心的拉应力降低到不开裂的水平,仍有少量中心裂纹出现;而较大的均布压力使活性颗粒内部的最大主应力变为压应力,对活性颗粒内部结构完整的保持有更好的效果.增加外加压力的大小会使活性颗粒由扩散诱导产生的拉应力全部转化为压应力,避免了拉应力导致的裂纹,抑制了活性颗粒在锂化过程中的裂纹扩展.
  • 邓亮, 毛轩, 娄思源
    力学季刊. 2025, 46(1): 193-201.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8
    剪切断裂模型是用于描述金属断裂行为的重要工具,而剪切拉伸试验则是校准其参数的关键基础试验.然而,现有剪切拉伸试验在剪切应力状态下获得的最大应变较小,难以满足大应变条件下的稳定剪切状态.本文利用LS-DYNA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四种不同的剪切拉伸试样进行模拟,验证其本构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可行性.参考GB/T 34487-2017中的剪切拉伸试样图,设计了一种新型剪切拉伸试样.该设计在保证不发生断裂的情况下,使应力三轴度波动保持在± 0.05以内,并实现了10 %的有效塑性应变.
  • 郭天祥, 莫成龙, 产文强, 陈柔, 严微微
    力学季刊. 2025, 46(1): 181-192.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7
    气泡是微反应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了解微通道中气泡输运机理可以为微反应器的设计提供指导.而气泡运动是一种典型的气泡输运现象,本研究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础,通过系统参数化研究单泡运动特性,分析结果得到气泡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气泡运动机理.研究发现当气泡初始不附着壁面时,单泡运动轨迹是多样的,但气泡最终达到平衡位置(即离壁面的距离为一定值).并且,该平衡位置与气泡直径、驱动速度以及溶液的物化性质都具有相关性.雷诺数(Re)和毛细管数(Ca)被选用为表征以上特性的无量纲数.基于气泡大小和常用溶液物化性质,在0.288<Re<97.2,0.005<Ca<0.228范围内进行研究,得到Re和Ca的关系可以通过气泡平衡位置Ye(最终气泡离壁面距离的无量纲数)进行分类:(1) 当0<Ye<0.45时,Re和Ca呈现幂律关系;(2) 当0.45<Ye<0.95时,Re和Ca则为线性关系;(3) 当粘性效应可以忽略不计时,气泡附着在壁上(Ye=0);(4) 当粘性效应占主导地位时,气泡位于微通道的中心(Ye=1).相应地,气泡运动机理可以从操纵力角度上来解释.操纵力包括由壁面、形变和剪切应力梯度引入的力,即气泡运动受壁面、惯性、粘性和表面张力效应的综合影响.
  • 李彦敏, 金世欣
    力学季刊. 2025, 46(1): 173-18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6
    本文利用时间尺度上Noether对称性理论,讨论时间尺度上近似Hamilton系统的近似Noether定理.首先,给出时间尺度上近似Hamilton系统的Hamilton原理,建立了时间尺度上近似Hamilton正则方程.其次,得到时间尺度上近似Hamilton系统的Noether等式,建立时间尺度上近似Noether对称性与近似守恒量之间的联系,得到时间尺度上近似Hamilton系统的近似Noether定理.最后通过算例验证理论结果的应用.
  • 王崴, 赵丽, 李睿智, 张怡, 任红萍
    力学季刊. 2025, 46(1): 108-117.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0
    自然单元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邻近插值的无网格方法,其形函数构造简单,且易于施加本质边界条件.基于极限分析理论和降维思想,建立了用自然单元法进行二维理想弹塑性结构极限下限分析的整套求解算法.极限下限分析中的弹性应力场由自然单元法直接求出,利用自然单元法弹塑性迭代的结果得到自平衡应力基矢量并构造出所需的自平衡应力场.极限下限问题被转化为一系列数学规划子问题,并采用复合形法直接求解.数值算例结果表明,将自然单元法应用于极限下限分析是可行有效的.
  • 陈梦莹, 郑素佩, 郭依琳, 刘佳豪, 高普阳
    力学季刊. 2024, 45(4): 1018-1031.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13
    具有广泛实际应用背景的静水稳态问题可由带源项的浅水波方程描述,数值计算中该类方程对求解格式的保平衡性要求严格.本文构造了基于低耗散TENO(Targe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重构的保平衡高阶熵稳定格式,证明了格式的保平衡性.将具有低数值耗散的TENO重构引入到TeCNO框架中,在已有熵守恒通量中加入重构后的数值耗散项,得到高阶熵稳定数值通量;源项部分采用与数值通量相对应的离散形式,以达到数值上平衡通量函数与源项的目的,通过若干数值算例验证算法的高分辨率与保平衡性.数值结果表明基于TENO重构的高阶熵稳定格式具有保平衡、低耗散和高分辨率的优点,能够很好地求解稳态解的小扰动问题.
  • 万贤清, 魏伊航, 毛玲, 吕振纲, 王高淦, 李涛
    力学季刊. 2024, 45(4): 1006-1017.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12
    有限元方法中的TL列式(Total Lagrangian Formulation)和UL列式(Updated Lagrangian Formulation)是分析索结构的两种主要方法,它们基于不同的运动参考状态,在理论推导和求解算法方面也有所差异.尽管两种列式在索结构分析中都有较好适用性,但对于二者在具体应用中的差异和适用场景的对比分析却相对缺乏.本文基于能量变分计算,推导了两种列式下的索单元切线刚度表达式,并对比分析了各自列式下非线性平衡方程的迭代策略差异,最后通过具体算例,证明了对于仅涉及几何非线性的索结构分析而言,二者能得出一致的分析结果,并指出:TL列式相比于UL列式,概念简单且求解算法简洁,在仅涉及几何非线性的索结构分析中有明显优势.
  • 侯天恒, 鲍燕林, 陈建康
    力学季刊. 2025, 46(2): 485-497.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2.020
    海洋环境下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远高于其它离子的腐蚀,然而在这两种离子共同腐蚀条件下,混凝土强度的变化规律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开展了混凝土试样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钠-氯化钠混合溶液环境下腐蚀的化学-力学实验,在考虑继续水化以及侵蚀性离子传输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基础上,采用化学-力学转换方法,揭示了氯离子侵蚀与硫酸根离子侵蚀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竞争机制,建立了硫酸盐-氯盐耦合腐蚀下混凝土强度演化的力学-化学模型.
  • 刘诗风, 李岩
    力学季刊. 2025, 46(2): 313-326.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2.007
    利用变角度铺层的复合材料变刚度层合板拓展了结构设计空间,屈曲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也得到提升.然而,当前普遍采用的单目标优化方法通常无法实现多个力学性能的协同优化.因此,本文针对变刚度层合板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均方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和期望改进(Expected Improvement, EI)准则的主动学习Kriging模型优化方法,通过以B样条曲线表征纤维路径的变刚度层合板优化算例验证其有效性.相较于基于梯度下降的变刚度优化方法,基于Kriging模型的变刚度复合材料优化方法计算效率大幅提高.最后提出了结合Kriging模型和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变刚度层合板多目标优化框架,最终的Pareto解集包括一个屈曲因子与±45°层合板的屈曲因子相当的设计,但柔度降低了87 %.
  • 王长达, 周洋
    力学季刊. 2025, 46(1): 130-14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1.012
    在急速传热等极端条件下,需要建立考虑有限热传播速度的非Fourier热传导模型,其中包含了双曲型热传导方程.本文基于修正偶应力弹性理论和Green-Lindsay广义热弹性理论,得到热力耦合理论的控制方程和四种色散波(CP波、CT波、SV波和SS波).采用波函数法,完好界面条件包含面力、位移、面力偶、微旋转、温度变化和热流,入射波确定后,反射透射波通过有限厚度三明治结构的振幅比可以通过相应线性代数方程组获得.本文重点研究SV波入射时,两个热弛豫时间对CT波反射透射系数、一个偶应力参数对SV波和SS波反射透射系数的影响,最后用各波的法向能流守恒来检验数值结果.
  • 王震, 余朔, 何益龙, 严佳佳
    力学季刊. 2024, 45(4): 1055-1067.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4.04.016
    管片是地铁盾构隧道外部的衬砌结构,受外部荷载及锈胀压力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而管片的开裂会严重降低结构的刚度及承载性能.为了明确弯曲荷载及锈胀压力作用下盾构隧道拱腰管片内部的开裂形态分布规律,采用CDM-XFEM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方法计算了拱腰管片受弯曲荷载作用下的表面开裂形态,并通过足尺试验进行了验证;通过均匀离散化钢筋锈层,基于厚壁圆筒模型推导了管片的不规则锈层-锈胀压力转化方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弯曲荷载作用下锈蚀管片内部的开裂形态.研究表明:在弯曲荷载作用下,管片的外弧面呈三条贯通曲线裂缝,而锈胀裂缝在管片钢筋两侧呈波浪状分布形态.当管片弯矩从220 kN·m增大到320 kN·m时,不同区域裂缝处截面的锈胀裂缝横跨度分别增大了27 %、51 %、37 %,说明弯矩的增加对管片中间裂缝处截面的锈胀开裂影响最大.在相同弯矩下各个钢筋的锈裂角曲线形态基本相同,说明弯曲荷载对管片锈裂角影响较小.
  • 钟志豪, 李蒙, 李映辉
    力学季刊. 2025, 46(2): 520-530. https://doi.org/10.15959/j.cnki.0254-0053.2025.02.023
    目前,针对多层夹芯梁的振动分析,特别是多跨条件下多层点阵夹芯梁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使用假设模态法(Assumed Modes Method, AMM),将多跨多层点阵夹芯梁模态振型假设为通过插值函数修正的均匀梁模态振型.在结构动力学建模过程中,采用Reddy三阶剪切变形理论(Third-order Shear Deformation Theory, TSDT),推导了多层夹芯梁的变形关系,并利用哈密顿原理得出了多跨多层点阵夹芯梁的运动方程.计算得到的多跨多层点阵夹芯梁固有频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求解多跨多层点阵夹芯梁的自由振动问题.文中着重分析了结构跨长比和跨数的改变对多跨多层点阵夹芯梁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